二十一世紀的企業不再只追求盈利,會將可持續發展及社會效益納入營運考量。例如星巴克會採用公平貿易的咖啡豆,確保種植咖啡豆的農民能夠獲得適當的報酬,不會被壓搾,能夠脫貧。或者有些企業會採取有機或環保的原材料製造產品,確保生產過程更環保及可持續。
現在有企業把企業社會責任再進一步,將其納入生產模式,有些更會以創新模式去幫助社會問題。這些企業推出的產品或服務本身會帶來社會效益,其形式可以為幫助弱勢社群,或教育大眾等等。這種新形式的企業稱為社會企業。
現時香港有著各式各樣的社會企業,大多數都以初創的形式運作著。而共享工作空間便正正是初創企業一同成長的溫床,提供著知識,人脈,硬件等等的資源。共享工作空間和一般的辦工室很不一樣。
共享工作空間
香港人一聽到返工,大多數會想起走進滯擁的地鐵車廂,辦公室中用隔板圍著的工作桌,躲在房間的上司。但其實工作空間真的只能這樣嗎?
共用工作空間(coworking space) 和香港普遍的辦公室不同,相比起私隱度更著重人和人之間的連繫和溝通。在空間上,上司同事坐在同一張桌上,有想法時可以立刻討論,閒時亦能交談。這樣不但增進彼此的關係,減低上司下屬間的隔膜,更能夠因為信息傳達快能夠即時分享想法而促進工作的效率。
Coworking space 這個概念源於2005年,Google的軟件工程師布萊德紐伯格發明,他在美國三藩市成立一個名為「帽子工廠」(Hat Factory)的共同工作網站,將自己家裏的倉庫打造成休閒場地租給三位從事科技產業相關的工作者。是全球第一家「商業」的共同工作空間。自此後共用工作空間如同雨後春筍般在世界各地流行起來。現今,共用工作空間已經遍佈全球世界各地,並且美國已經超過 700 家共用工作空間。
香港近年亦跟隨這個文化發展了不同的共享工作空間,夢創成真便是其中的一員。不同的共享空間會有不同的體驗,夢創成真便嘗試創造一個由初創社會企業組成的群體,一個專為社企而設的共享工作空間,讓不同的社企共同成長的社群。集合了一班有意為社會帶來效益的創業軍,提供工作的位置以及舉辦活動的地方。這樣夢創成真便能透過這些社企的營運以及各類型的活動帶來社會效益。
在夢創成真的體驗
「這裡的群體創造了一種比較活躍嘅vibrant 冇架子同打成一片嘅氣氛 」-我們的常駐夥伴仁人學社。
具體來說,和一班理念相似的人一起,工作比較像一同追求自己的目標。同事亦比較像夥伴。共享工作空間亦有較多機會接觸新的人和事,擴闊人脈和眼界對於初創和社企尤其重要。另一方面在一開始便能擁有較大的空間,對於初創企業來說亦是一個優勢。
這裡的共享空間亦建立了一種資源共享的文化,例如書本、文具、攝影器材等等。除了實體的資源,知識,人脈等亦能夠共享。
“我覺得呢到嘅人都有種welcoming既culture 可能係因為大家都想對社會有正面嘅影響。”
在一個共享工作空間裏,和志同道合的夥伴一起工作,除了有以上的實質資源共享,還能感染一種對社會熱誠的氛圍,建構一個有共同目標的社群,令初創社會企業發揮湧現性 。
因為結合的力量往往帶有比所有單一個體發揮的有更多可能性。